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半機械昆蟲軍團 步步逼近中

中央社 – 2011年11月25日 下午5:12
(中央社台北25日電)科幻電影有時會出現將精密機械裝在小型昆蟲身上,用做監測或間諜任務,本來看似只在電影中的情節,現在可能成真,美國研究顯示,在昆蟲身上加裝晶片並且操控的技術已進一步突破。
南韓「朝鮮日報」今天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今天表示,已經開發出技術將晶片裝至在甲蟲身上,讓牠自身動能做為動力而操縱的半機械甲蟲。
與機器甲蟲不同,而是將晶片加裝在活甲蟲身上,並由人隨心所欲地操控。早期這種研究多以飛蛾做實驗,最近隨技術發展而轉用甲蟲來研究。
這次開發出裝在半機械甲蟲身上的晶片,可藉由甲蟲振翅時的動能轉化為能源,因此一旦裝上晶片便可長時間操縱,並且可以任人擺佈,用途也十分多元。
研究團隊表示,半機械甲蟲可到人難以到達的地方做探測、救助或搜索用途,也可能用於軍事方面。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超級地球現蹤 宇宙探索翻新章


超級地球現蹤 宇宙探索翻新章

(中央社華盛頓/加州莫菲特菲爾德5日綜合外電報導)人類所發現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正在600光年外繞著恆星轉動。科學家表示,在地球外是否有生物存在的永無止境追尋中,這項發現至關重大。
今年稍早,法國天文學家率先證實第1顆符合生命關鍵需求的太陽系外岩石行星。但名為喀卜勒22b的行星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所證實的第1顆,於2009年首度被觀測到。
證實的條件是天文學家觀測到該行星3度繞過其恆星正面,但不代表確知是否有生命存在,僅知條件適合。
被證實的行星除了與恆星距離適中,達地表有水的條件,還要有合宜的溫度和大氣,才能供給生命所需。
在太陽系之外繞行恆星的行星已知有500多顆,以喀卜勒22b體積最小、位置最可能讓星球表面存有液態水。
除了今年5月法國天文學家找到的葛利斯581d(Gliese 581d),8月瑞士人也在36光年外找到另1顆HD85512 b行星,都在恆星的適居區內。
不過,NASA透過聲明稿表示,以上兩顆星體所繞行的恆星「比我們的太陽小、溫度也較低」,而喀卜勒22b「體積雖最小,但它圍繞1個最近似太陽的恆星在適居區內運行」。
這是人類所發現,第1個恆星類似太陽、且可能適合人居的世界。科學家的發現將刊登於「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喀卜勒22b體積是地球的2.4倍,被歸類為「超級地球」。它每290天繞其恆星1周。若喀卜勒22b擁有類地球的表面和氣體層,其近地表溫度推估大約會是攝氏22度,有如地球的春天。
接下來的研究已開始進行,調查喀卜勒22b是像地球般的固體行星,或是跟海王星一樣由氣體組成。(譯者:中央社楊盈)1001206 

歐洲擬砸406億打造超級電腦 預測未來


歐洲擬砸406億打造超級電腦 預測未來

地球實況模擬器 蒐集社經趨勢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歐洲一項爭議性計畫,或許向實現人類的終極夢想之一:預測未來,邁進了一步。這項計畫打算斥資10億歐元(約台幣406億 元)打造「地球實況模擬器」(LES,見右上圖,取自網路),以超級電腦分析從網路活動訊息到政府數據等龐大資料,試圖預測將形塑未來世界樣貌的經濟和社 會發展趨勢。
這項跨國合作推動的「地球實況模擬器」計畫,獲得歐洲30個居領導地位的電腦科學中心支持,匯集電腦、經濟、工程、社會等多領域專家,並成立「未來 資訊與通訊科技知識加速器」(FuturICT Knowledge Accelerator)聯盟,旨在「模擬地球上所有一切」,蒐集金融、新聞、醫療,以及從「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 網路活動到政府統計數據,包羅萬象的資訊,交由超級電腦分析,描繪出社會趨勢、建立模型,然後預測未來情況。
可供決策者因應衰退或災難
FuturICT聯盟主席、瑞士聯邦科技研究所社會學教授賀爾賓說,「我們想為這個星球打造出一個神經系統」,「這個構想是從龐大範圍的來源蒐集即 時資訊,然後利用全世界最強大的超級電腦加以分析。實務面上的目的是提供政治人物、決策者以及企業界一個做好準備因應經濟衰退或流行病等未來災難的新方 法。」
現在歐盟也把資助該計畫10億歐元,列為優先考慮項目,主要是有鑑於當前全球經濟衰退和歐元區危機,都是傳統經濟模型所未預見的,此一挫敗徹底撼動 了傳統經濟學。支持者認為,各政府使用的經濟模型太簡單、且過時。賀爾賓說,今日所見的諸多問題,包括社會、經濟不穩定,戰爭,疾病散播等,都與人類行為 有關,但人類對社會和經濟如何運作顯然非常不了解。
反對者認亂花錢 質疑效果
但批評者認為,值此經濟困難時刻,這項計畫是亂花錢,也質疑其是否有效。
倫敦政經學院歐洲研究教授貝格說,「這個世界太複雜了,我們就連天氣模型都僅能預測幾天,社會、人們的行為更難以分析,因為社會發展趨勢不僅複雜,也會隨時間變化,就算是最強大的超級電腦能否應付得來,我們也很懷疑。」
不過,有能力分析這些龐大資料的超級電腦尚未打造出來,對此,數據分析專家瓦登以Google的資訊處理量為例,認為電腦運算能力不是問題,重點是蒐集、篩選出有用資料,然後採取行動。